沈阳市沈北新区的水稻面积现有20万亩,是名符其实的优势产业。在1986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十七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先后获得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生产基地、“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是新区的特色名片之一。2012年,沈北新区按照规划,采取了八项措施,在绿色水稻的基础上,推进基础设施、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加强水稻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3.4亿元,全面加强水稻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水稻区田、林、路、沟、渠、井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水利改造和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水利灌溉系统,硬化作业路,农田防护网及电力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条田化样板工程。

二是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按照区域生态条件与稻区目标品种的要求,筛选适宜新区的超级稻、优质稻品种。试验示范区面积100亩,设在兴隆台街道中心台村,进行辽盐377、沈农9903、辽盐16、辽星19号、辽星21号等优质高水稻产品种展示。同时进行水稻密度对比试验展示、施肥模式和施肥量对比展示,并进行水稻生育期预测预报,达到拉动示范带建设的目地。

三是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成功与袁隆平院士和陈温福院士达成合作意向,创建了百亩袁隆平院士国家粳稻中心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及百亩沈北新区优质高产水稻科技示范园(陈温福院士工作站)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水稻繁育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沈阳市水稻的示范样板。

四是推进水稻观光产业发展。一方面,继续推进稻田艺术画建设,面积280亩,分别位于兴隆台中学北侧(170亩)和七星旅游大道南侧(110亩);另一方面,开创水稻开心农场项目,位于101国道旁,兴隆台街道兴光社区,面积300亩。两个项目将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五是深入实施水稻高产创建工程。实施总面积1万亩,其核心示范区100亩的水稻高产项目。项目核心区全部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同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该项目实施后可以使农民更好的掌握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推广稻田土壤改良工作。推广农田土壤改良项目,面积6.1万亩,发放生物有机肥9180吨。通过项目的实施,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提高,耕地地力逐步提升,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

七是做好科技宣传、抓好科技培训。采取广播、电视、现场会、专题培训、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培训重点农户及技术推广服务人员1万人次以上,发放资料8000份,科技光盘300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等教材8000本。

八是强化深加工企业基地本地化。目前,全区以中稻、北霸、北源、狮子王、锡伯贡等水稻加工企业为龙头,年加工规模达40万吨以上,可以充分消化全区水稻。进一步推进企业基地的本地化,整合地域与加工优势,实现企业与农民利润最大化。并通过争取省市政策,扶持水稻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通过土地流转,达到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节本增效,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信息来源:沈北新区